无量寿经全文网
标题

了解自己的念头

来源:无量寿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10:32:11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念头以后,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后,才知道如何修心。 如同要找水性,就先要找到并了解水波。因为水是无形的,而波是有相的。只有透过有相的水波,才能认识到无相的水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念头是什么样的呢?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来说,念头有四种相,所谓的:(一)生相,就是念头刚刚生起之相,往往是对着境界忽然而生的,或者是独自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的念头。了解念头以后,才能够透过念头找到心性。找到心性以后,才知道如何修心。 如同要找水性,就先要找到并了解水波。因为水是无形的,而波是有相的。只有透过有相的水波,才能认识到无相的水性。除此之外,别无它途。

念头是什么样的呢?按照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来说,念头有四种相,所谓的:

(一)生相,就是念头刚刚生起之相,往往是对着境界忽然而生的,或者是独自忽然而生的,它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心动;

(二)住相,就是念头的持续之相,它的特点就是有了细微的分别和执着;

(三)异相,就是念头的变化之相,也就是从一个念头的住相,紧接着变化到下一个念头,沿着一个主题,衍生出一系列紧密相关的念头,一个紧接着一个,前仆后继,时间长短不定,它的特点是执着越来越深,并且产生了比较粗的爱、恨、取、舍的欲望;

(四)灭相,就是念头消灭之相,这个系列的念头终于结束了。

为了能够清晰地了解念头的四种相,我们通过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个典型场景来分析一下。 好比一个人,比如一个男子吧,走在一条僻静的小路上,当转过了一个弯以后,忽然看到十几米远的前方出现了另外一个人。于是,他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念头,并且具备生、住、异、灭四种相。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生相呢? 当他;看到那个人的第一刹那,甚至还不知道对方是个人的时候,就在对方形象;出现的一刹那,念头就已经产生了。而对方形象从无到有的极短暂的这个过程,就是念头的生相。 显然,这个念头的生相(也就是最初的无明心动),几乎无法被观察到。不妨暂时放下,后面再继续说明。

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住相呢? 当他看到了对方,知道对方是个人的时候,就进入了住相的边缘。 而当他确认了,对方就是一个人的时候——这就是第一个念头的住相。这时,就已经有了对于人的分别和执着。 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异相呢? 当他确认了对方是一个人以后,在习气的推动下,他通常是不会就此罢休的。他的第一个念头不会等到消灭,立即就会发生变化,再仔细地观察一下,对方究竟是什么人——这就是念头的异相——从此将进入第二个念头。 当他终于确认了,噢,对方是一个女人的时候——这已经是变化后第二个念头的住相了。 一般人仍然不会就此罢休,他不会等到第二个念头消灭,他会在习气的推动下继续变化,再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个女人漂亮吗——这就是第二个念头的异相——从此将进入第三个念头。 当他终于又确认了,噢,对方是个妙龄美女的时候——这已经是变化后第三个念头的住相了。 ······ 就这样,他还会继续变化出一系列的念头,比如: 第四个念头:啊,路遇美女真是有缘啊!——第五个念头:能和她相处真可谓不虚此生了!——第六个念头:我该怎样和她打招呼呢?——第七个念头:她会不会拒绝我呢?——等等等等。

在念头异相的不断变化当中,执着越来越深,并且有了爱或者恨,有了想要得到的;取,或者想要拒绝的;舍。无论付诸行动与否,这里就已经有了所谓的;业,将来也会随业受报。什么是这个系列念头的灭相呢? 当这位男士终于回过神来:哎呀——我是一个学佛的人,怎么能够有这些胡思乱想呢!真是惭愧啊! ——这就是前面的一些列念头的灭相,它被另一个崭新的念头取代了,它终于结束了。 大体了解了念头的情况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着手修行了。也就是学会观察当下的念头,使自己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觉悟,并最终回归圆满的觉性。对于;觉悟的含义和层次,马鸣菩萨在《起信论》当中说得很清楚,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一、凡夫修行者的觉悟

对于普通凡夫修行人来说,只能够做到在起了一个或者一系列贪、嗔、痴的妄念以后,才觉察到:哦——我不应该起这些恶念!于是,他就不再继续产生恶念妄想,也就不会去发起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了。 ——相比普通世间人来说,这已经很不错了,他的道德与人品堪称高尚。 前面场景当中的那位男子就是如此,虽然他路遇美女,生起了攀缘、执着和欲望之心,但仍然能够及时觉察,而没有发起身体和语言的粗俗恶业。在如今的时代,还是难能可贵的。 然而,马鸣菩萨的结论是: ;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 ——像这样,等到贪、嗔、痴的妄想杂念,经历了生、住、异、灭而结束以后才发觉,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并不能够叫做觉悟,因为已经造做了恶念(欲望念头)之业——它积累了贪欲习气——它属于三界内的分段生死。

二、三贤位菩萨的觉悟

所谓三贤位菩萨,指的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次当中的修行人。从初住位,也就是初发心住位开始,一共有三十个位次,在《楞严经》和《华严经》当中有详尽的说明。 住位的菩萨,已经开悟无生法忍,相似见到法性。所谓法性,即是心性,即是佛性,即是觉性,即是大乘空性,即是圆满觉性。初住位的菩萨由于相似见到法性的缘故,得到菩萨三种不退当中的位不退,也就是不会再堕落到普通凡夫的境界当中。

\

对于三贤位的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异相。就是说,当念头从住相一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马上就发觉了——于是,这个念头也就自然结束了。因此,他们很少造下三界内的生死之业。 二乘人(阿罗汉和辟支佛)也是如此,他们与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大约相当。而且,他们可以做到完全不造作三界内的生死业。但是,他们的智慧通常却不及三贤位的菩萨们,这是由于他们心量不够广大的缘故。 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三贤位菩萨的话,在他看清对方是一个人以后,他会有细微的执着——这就是念头的住相。但他不会继续产生刻意观察对方是男是女的想法——也就是说,他几乎没有了念头的异相。与此同时,念头戛然而止——自然回到了如如不动的心性明了当中。 在这种心性明了当中,他当然清楚地观察到了对方的性别、相貌、大致年龄等等,也完全知道对方是一位美女,而且,他对于这些都还有或多或少的分别和执着。但是,这种执着比较微弱,都只会发生到念头的住相为止,不足以推动他的心产生后续的强烈执著与欲望,更不会产生粗俗造作的口业和身业。 ——必须要说明的是,悟道不久的初住位菩萨,通常还做不到这样完美,他们还需要进一步调训自己的心——禅宗把这叫做;牧牛行。就是说,对于法性之理的悟已经比较透彻,而心念之行还没有到家。

所以,只能叫做相似见性。或者,也有人把这叫做;解悟。但是,初住位菩萨的确是悟道了,他们对于本然觉性能够当下不假思索地明了,只是这种明了还不能够完全相续——这要等到初地菩萨才能够做到。 还应当说明的是,初住位菩萨已经具有了殊胜的智慧功德,《华严经》当中广为赞叹,他们是真正的佛子,;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教故;堪能住持正法,;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做皈依处。《楞严经》甚至称之为;安立圣位——他们已经踏上了;真菩提路。

三、初地以上法身菩萨的觉悟

所谓法身菩萨,指的是从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觉菩萨,共有十一个位次。 初地菩萨真实地见到了佛性,证得了法身,所以称之为;法身大士——他们才是禅宗所说的,真正的见性成佛。 虽然在经典当中,把初地菩萨叫做大乘见道位,把二地到七地的菩萨叫做修道位,把八地以上菩萨叫做无修道位或者证道位。而实际上,初地菩萨也完全可以称之为;证道——因为他们已经证悟了法身。又因为法身就是佛法界的缘故,他们也可以称之为;佛陀——真实的觉悟者。 据天台宗的教典以及相关佛经,如果因缘成熟的话,初地菩萨甚至可以在一百个世界当中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示现做佛。 ——显然,称他们为佛陀是没有丝毫过失的。 比如龙树菩萨,在他的一生当中,据记载,只证得了初地。而他所显现出的功德与智慧,简直就像佛陀一样了。 龙树菩萨只用了九十天,就把人世间的佛经全部学完了,而且完全通达——他甚至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还远远不及他心中的真实智慧。 于是,他准备不再做佛陀的弟子——他准备成为一位新的佛陀——他要做教主! 这时,龙王菩萨出现了,他把龙树菩萨请到了龙宫当中,请他观看人间所没有的全部佛经——龙树菩萨惊呆了——他夜以继日地学习着。可是,越学他就越明白——他永远也学不完!而他引以为自豪的无穷智慧,都已经被展现在佛经当中了——不再有任何值得自豪之处。 于是,龙树菩萨再次虔诚地做回了佛陀的弟子。

\

后来,他也成为了禅宗传佛心印的祖师。不仅如此,几乎任何一个佛教宗派,都尊崇龙树菩萨为祖师。 龙树菩萨证得初地以后,在他讲经的时候,时常会示现出不可思议的神变——他的色身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团圆光——犹如一轮明月一般。这就是传记中所记载的;现月轮相说法。 ——初地菩萨就已经有了这样的不可思议功德,难怪他们也会被称为佛陀了。 初地以上的菩萨,完全具备了菩萨的三种不退,所谓位不退、行不退和念不退。他们既不会退入凡夫位当中,也不会退失广利众生之菩萨行,而且不会退失正念——在念念当中,都与法性相应,无二无别了。对于初地以上菩萨来说,他们能够觉悟念头的住相——就是说,他们心中的念头,已经不会再有住相了,他们已经远离了对待分别和执着的缘故。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再有念头,而是说,在初地菩萨心中,生起的念头只是当下的明了之念而已,不会发展成为连续的分别。 如果说初地以上法身菩萨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他们还会有念头的生起,还有细微的了知——这就是无明。

如《楞严经》所说: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在以后的修行当中,从初地一直到等觉,法身菩萨将会逐步地破除无明,逐步地圆满法身,直到最终成佛。 在前面的场景当中,如果这位男子是一位初地以上菩萨的话,他将在念念光明当中自然行进。一旦对面的人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就会对应着产生明了的念头——这就是念头的生相,仅此而已。通过这种明了,他;知道对方各方面的情况,但他不会再有后面的相续分别和执着。 然而,一个念头既然已经产生,往往就不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犹如一块石头落入了水中,自然会荡出几道涟漪。六祖大师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对境心数起,就是对应着境界,自然动了几下念头。然而,在这几个自然生起的念头当中,都只具有生相而已,不会发展到住相,也不会产生执着。这就是初地以上菩萨的心行。 由于有了这样纯净的心行,初地以上菩萨逐步展现出了法身,纯净智慧得以发生,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也随之逐渐显露。在《起信论》当中,称之为;智净相和;不思议业相——而且会不断增上,永无断绝。

四、佛陀的觉悟

所谓佛陀,指的是菩萨地穷尽以后的圆满觉悟者。 当三昧观行极其深入以后,因缘具备之际,如《起信论》所说: ;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显然,究竟觉悟的佛陀,在最后一念当中,完全消融了念头。顺着这一念相应心,回归了真如心性之源。圆满心性得以显现,朗然大觉得以现前。 此时,心性就是常住不变的法身,一切都在法身当中如幻地展现,如幻地消亡。而法身则没有任何变动。作为究竟的觉悟者,佛陀不再有任何扰动的念头,甚至连念头的生相也觉悟了——就是说,在如如不动的心性当中,即将要产生念头的时候,佛陀自然就觉悟了——于是,念头根本就不会生起。——这实在是不可思议,一切智慧、妙用神通等等,都自然具足,随缘显现——而佛陀却没有丝毫的动念。 佛陀觉悟的情形不胜枚举,详见各部大乘经典。

从凡夫修行者的;觉悟,到三贤位菩萨的觉悟,再到初地以上菩萨的觉悟,乃至于最后佛陀的觉悟,都离不开对于心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观察修心。 在了解了念头以后,修行者就可以循序渐进地深入心念当中,先觉察念头的灭相——这样就不会让妄想一个一个地持续下去,及时阻止身体和语言的恶业造作;再觉察念头的异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粗重的执着和情染,很少造做三界内的生死之业;进而觉察念头的住相——这样就不会产生相续分别,执着心自然消灭,得以出离三界生死,念念融入清净法身;最后觉察念头的生相——这样就没有任何生死变动了,一切微细念都已经消融殆尽,修行者成为了圆满的佛陀。 如是了解念头,如是脚踏实地地修行。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1997年9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7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7日...

1997年9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3日...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5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5日...

1997年9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29日...

1997年9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0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7年9月30日...

最新文章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愚之患,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清...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古诗原文[挑错/...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