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全文网
标题

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2】

来源:无量寿经全文网作者:时间:2019-11-15 10:30:51
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2】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是[诗经],五经与十三经里都有[诗经]。[诗经]里面有两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永□/span>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自求多福。这两句话就是佛家早晚课诵真正的目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早晚课作得就有意义了。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皈依。早晚课所念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自皈

  了凡四训讲记(立命之学)【2】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诗]是[诗经],五经与十三经里都有[诗经]。[诗经]里面有两句话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是永□/span>的意思,[配命]就是上合天心,自求多福。这两句话就是佛家早晚课诵真正的目的。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是检点,早晚课作得就有意义了。在佛陀的时代,早晚课的内容就是三皈依。早晚课所念的词句是出自[华严经净行品],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早晚都一样。现在我们所见的课诵本是古德所编的,内容适合于当时在一起共修的大众。早晚课诵对于我们自己修学恰不恰当?不恰当要修正。根据什么修正?针对我们的毛病来修正,则课诵对于我们才有大利益。

  如果天天拜忏,心还是不清净,业障不但不能消除还在增长,这些药用下去之后没有收到效果,生病的人就得赶紧换个医生,另外换处方才对。这是治我们的心病,治我们的烦恼,若没有效,就要想方法对治。

  所以夏莲居居士所编的[宝王三昧忏],比起其他忏本更契合于现在众生的一般毛病。诸位仔细看看就晓得,里面许多文句讲的是我们现前的病痛。因此早晚课诵要根据自己病痛来选定。

  图书馆早晚课诵都念[无量寿经],就是修定。如果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来作课诵,可以在早晨念第六章,四十八愿。晚课念三十二至三十七章,这六章都是讲因果报应。希望自己能改过自新。早课提醒,晚课反省。这才是[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此地所讲的[天心]就是自性,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与自性相应,与真心相应,这是第一善。所以[天]不是指天地,天神。也就是[无量寿经]中讲的八个自然都是这个意思。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也。犹可得而违也。

  孔先生给你算命,你命里没有登科第的福报,没有儿子。这是你过去生中所造的业,所积的恶业,前世所修的不善,但是可以改造。就是命运是有,但不是定命,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是常数,现在再造是变数。

  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

  云谷禅师非常具体的指出来,如何改造自己的命运。改造命运一定要晓得从心地上改,“扩充德行”,就从这里改。由此可知,在外面改、外面求,则云谷讲的[内外双失]。现在有人改风水,改个门,改个窗,改个位置,莫不内外两失。表面上好像是有得,其实还是命里有的,依然还是个常数,不是变数。

  要知道从心里面改,从观念上去改,就是断恶修善。“多积阴德”。[阴德]是你自己多做好事,不需让人知道,这叫阴德。做了一点好事,到处宣扬,受人赞叹,果报就报掉了,一面做一面就报掉了。你的德积不住。做了好事没有人知道,做了好事还有人骂你,更好。骂你是给你消业,罪业恶报都消掉了,好的善的都藏在那里没动,善是愈积愈多,恶是愈消愈少。今天做好事遭人家毁谤而不甘心,做了好事为什么还遭恶报?其实那才是善报。作了好事人家马上表扬,好人好事,现前都报掉了。所以善一定要累积,就是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好事。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你自己这一生所造的善业,当然你自己享受。佛经里讲因果通三世。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修的。这一生修的,来世得果报,如果你修得很积极,修得太多了,等不到来世,现前就报了,是这么个道理。了凡居士后半生的命运全部改过来,就是这个道理。他积的善太多了,不等待来世,现在就得果报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

  [易]是[易经]。[易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哲学书,里面有甚深的哲理,教人成贤成圣。而且著重在数学的探讨。内容有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从这里面去推演,阴阳刚柔的变化,能够预知过去未来的一切事相。小而个人,大至国家、世界的变化,都可以从这里面推演出来。这是自然的因果律,也就是它所推算得出来的。

  云谷禅师讲,超越数量就没有办法推断。所以他能推断的是常数,没有办法推断变数,其目的是教人[趋吉避凶]。常数是定数。[易经]知道有变数,但是人的心境一念善就是加,一念恶就是减,天天都有加减乘除。如果加减乘除的幅度不大,与常数没有太大的变化,那么命运就会被人算得很准。

  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之后,他二十年不增也不减,完全相符,一点也不错的。凡夫一般总是有变化的,一念善、一念恶,不像了凡先生不想做善事,也不做恶事,始终保持一个常数,他的命运还是相当准确的;如果变化大就超越了。因为能超越常数,所以[吉可以趋]、[凶可以避免],就是自己可以争取的。

  [因为诸行无常。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著各人行为。把他加减乘除去来]。[行]是思想、见解、行为,这不是一个常数,所以一切得失苦乐境界都觉得非常活变,可以随著各人行为,把它加减乘除去来。常数是因,变数是缘,改造命运的关键在缘上。佛法对[缘]非常重视,所以讲[天地万物,因缘所生]。因缘所生著重在缘,缘生法。因为缘是变数,因是常数,掌握这个变数,自己就可以改造命运了,自己就可以循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愿望,得到殊胜圆满的结果。佛在经上也给我们说[无常、无我、涅槃]。懂得这个原理,人可以成圣成贤,可以成阿罗汉、成菩萨、成佛。都是基于这个原理上来说的。

  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由此可知[易经]了解世间宇宙人生的常数,但是他也知道这里面有变数。掌握了变数,小的可以改造自己的命运,大则可以代世界国家谋求永久的安定和平。这一部书真正是了不起,很可惜现在几乎变成看相算命的书,实在太可惜了!正如同梅光羲居士在[无量寿经]序文中说,[弥陀经]本来是帮助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的一部书,现在变成为人送终的经卷,这实在是太冤枉了。[弥陀经]沦落到这种地步,就像[易经]沦落到看相算命、看风水一样,太可惜了。[易经]确实是指导人生幸福,世界安定和平的一部哲理的书。[易经]教导我们改造命运,就是[积善]。积善当然先要改过,改过而后积善,这样 的人家“必有余庆”。你能不能相信?

  余信其言。

  袁了凡之所以能改造命运,关键的所在,就是闻到善言他能够深信,这就是大善根、大福德;他遇到云谷这是因缘。佛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具足,他的命运怎么会不转?决定能转过来的。

  [闻善言而生疑谤者。是为罪恶之相。故曰疑为罪根]。[善言]是圣教,世出世间圣人的教诲,后人称之为经典。经典所说就是真理,永远不变,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时间就是几千年前所说的道理,几千年之后还是这个道理,永远不变的;在中国是这个道理,拿到外国去还是这个道理。超时间,超空间,这才称之为经典。

  所以听到这些话,知道这些世出世间的圣人,他们的著作教训绝对不是经验累积的。经验累积有时候还有差误,还有不适时宜;佛经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真言,不是经验的累积。历史教训是经验的累积。

  经典著作是真性的流露,所以超越时空,是绝对的真理。你能相信,绝对得利益,得好处;不相信,这种殊胜的功德利益,是你当面错过。所以佛法讲

  [疑是罪根],是根本烦恼。根本烦恼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恶见是错误的见解。[闻善言而起敬信者。是为福德之相。故曰信为福母]。[母]是比喻能生的意思,世出世间的福德都是从信善言而生的。你能深信圣言,你能相信圣教,无量无边的福德都是从这里生出来了。了凡先生很难得,听到云谷的开导他就深信。

  拜而受教。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拜而受教],在此处我们见到了凡尊师重道的真诚表态。并不是随便说我相信,我一定照做,过了两天都忘掉了。他认真的做。下面是了凡居士自己的叙述。从此把从前种种的习气,种种的毛病在佛前尽情发露,丝毫不隐瞒。而且[为疏一通]。[疏]就是疏文,述说自己种种过失的情形,向佛菩萨陈白,这是表示自己真心忏悔。求佛菩萨为作证明。[宝王三昧忏]里有不少文字,跟了凡先生的疏文相同,将自己的过失一桩桩的说出来。[朱子家训有云。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自己的缺点、自己的毛病,不要怕人知道。真正聪明智慧的人,自己弊病愈多人知道愈好。人家批评一句,人家责骂一句,业障就消了。如果自己的毛病隐藏起来不让人家知道,恶越积越大,后来的果报不堪设想!所以有过失不要隐藏,别人说出来自己要感谢。纵然没有过失,人家冤枉了我们也好,冤枉我们也是替我们消业,不必去辩白、辩护。常常为自己辩护,自己真的有毛病,人家就不说了,那个恶就大了。

  中国唐太宗之所以成为历史上贤明的帝王,就是他不护短。任何人可以当他面说他的过失,他以帝王之尊不责备人。为什么?他要知过改过。

  了凡先生发愿[先求登科],这[科第]是他命里没有的。命里没有,而求得,那才是真正求得的。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发愿改过修善。[以报天地祖宗之德],[天地]是讲神明。报天地神明,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云谷禅师赠送[功过格]给了凡先生。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列出具体的条目。

  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

  教导袁了凡先生依此修行。每天反省检点,有过失要记下来,修的善事也要记下来。

  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功过格]在明朝末年很流行,世间有一些读书人以此来修身,佛门里也有。莲池大师就编有功过格,名称叫[自知录],完全是以佛法善恶的标准,提供给四众弟子做为断恶修善的标准。功过格流传到现在有很多种,可以给我们做参考。了凡距离我们现在有五百多年,时代背景跟现在不一样。生活方式也不相同,换句话说,许多事相上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守住它的原理原则,要用智慧,然后细想当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做法。目前还没有人给现代人编一个功过格,现在所流行的都是古代的功过格,我们要晓得它的精神之所在。

  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菩萨是观世音菩萨在密教里的化身。为什么云谷禅师不教他念经,要他念咒。念咒的目的是要恢复清净心,不要胡思乱想。咒没有意思,没有办法想意思,一直念下去,念久了心就清净了,目的在此。所以念经、念咒、念佛,目的都相同,这要应机施教。因为了凡如果教他念经,他会想经中的意思,所以教他念一个咒。佛门里也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都是讲求实行。

  我们今天缺乏以往的基础教育,能做的就是古德所讲的亡羊补牢。所以把学佛的头几年著重在背书,背诵[无量寿经]。尤其是年轻人,二十岁以前是求学最好的黄金时代,能把这部书背得很熟,一生受用无穷。

  这种作法是一举四得:第一、中国语言不会忘掉,尤其是海外的侨居子弟,使他不忘本;第二、中国文字能够认识;第三、目的是通达文言文。文言文能通达,这是自己一生真实的本钱,他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就是我们中国五千年所传下来的这些经典,这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的结晶,可以吸收都变成自己的学问;同时,第四、也有能力读佛经,作为学佛的基础。佛法是无上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背诵经典是根本的基础,非常重要。能断恶修善,又能作心地功夫,就是修清净心。[以期必验],所求必定可以得到。

  语余曰。符箓家有云。不会书符。被鬼神笑。此有秘传。只是不动念也。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

  [符箓]是道教的一种法术。类似佛门里的念咒。[不会书符],就是不会画符。[被鬼神笑],不会画符的人,画的符不灵,鬼神都笑话他。[此有秘传],这符要怎样画才灵?密诀[只是不动念也],就是不动念。[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画符的密诀就在此。你懂得密诀,也就会画符了。

  你要是懂得这个原则,念咒也是如此。有人念咒很灵,念大悲咒很灵;有人念得不灵。秘诀在那里?就在此地。他念咒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杂念,这就灵了。如果念咒当中有一个妄想、一个杂念,这咒就不灵了。同一个道理。所以咒愈长愈难念,愈不容易灵验。楞严咒非常之灵,现在念楞严咒的人很少有灵验的。为什么呢?念楞严咒时不知道打了多少次妄想。一个妄想都不灵了,何况打很多妄想,当然就不灵了!

  同样的道理,念经也是如此。念一部[无量寿经],如果没有一个妄想,那了不得!必定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感应道交。所以我们读经要以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去念,就有感应了;一面念一面打妄想是不可能有感应的。所以符咒真灵,不是不灵。

  由此可知咒愈短愈好念。愈短我们摄心比较容易。而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更短了,如果嫌这个还长,莲池大师告诉我们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念这四个字没有一个妄念,这四个字就灵验了。就好像我们这里打电报给阿弥陀佛,电报打去,那里就收到了。如果加一个妄念,他就收不到,没有感应。这段开示的道理很重要。

  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祈]是祈祷,或者是向佛菩萨祈祷,或者是向天地鬼神祈祷。[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感格]就是感应、灵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要从无思无虑处,使心地真正清净,没有一个妄念。就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我们祈求佛菩萨定要如此用心,至诚恭敬的去祷告,才有感应。原理如是,怎么会没有感应?我们中国人祭祀祖先,在祖先神位前祷告,也是这个原理。心不清净祷告是没用处的。

  所以古代祭祀,这是大典,主祭者要沐浴斋戒三天。这三天修清净心,自己关在一个小房子里,一切万缘放下。我们佛家讲观想。祭神如神在,到祭祀时,确实他的祖先神灵来了。

  所以要知道,寺庙里供奉的佛菩萨,佛菩萨在不在?不一定在,不是说佛菩萨形像供著就在。如果这个寺庙里面,四众同修,心地真诚清净,佛菩萨就在;如果心地不清净,往往有一些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作祟了。这事[楞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所以寺庙里不一定是真有佛菩萨的。

  孟子论立命之学。而曰夭寿不贰。夫夭与寿。至贰者也。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

  这是孟子所说的,[夭]是短命,[寿]是长寿,这是迥然不同的两桩事情,为什么说是[不二]?我们起了妄念,有分别有执著,这是二;如果不分别、不执著,就不二了。

  [当其不动念时,孰为夭,孰为寿]?可见得是从无思无虑处才能看到不二。夭与寿不二,这是举一个例子。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不二的,佛法中所谓入不二法门。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上讲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也是[华严经]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诸佛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里孟子也说到不二法门,可见都是地上菩萨的境界。

  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这里讲到安身立命,心安住的所在叫做[立]。[富贵安于富贵,贫贱安于贫贱],社会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在生命之中,生活里面,都能够得到乐趣。乐趣是什么?没有妄想,没有忧虑,没有烦恼。乞丐可以说贫贱到了极处,他要真正能够知命,他也很自在,很幸福,很快乐。民国初年,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江苏,当时有一个乞丐,白天出来讨饭,晚上就在破庙里睡觉,生活过得很自在、快乐。以后他的儿子做生意发了财,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他爸爸在外面讨饭,人家就骂他:[做儿子的不孝!有这么大的财富,怎么可以让你爸爸在外面讨饭呢]?儿子听了也很难受,就派很多人到处去找,把父亲找回来了,在家里供养。他父亲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又偷偷的跑掉去讨饭。人家就问他:[你在家里享福不好吗]?他说:‘不自在。我白天游山玩水,晚上到处为家,生活多么自在,快乐无比。在家里受人供养,简直受罪!’他能在贫贱上立命,真正放得下,真自在!财、色、名、食、睡,一点都不动心,心地清净安乐。看这个社会,就像看戏一样。社会上的人天天追逐名闻利养,社会大众演戏,他在一旁看戏。这个人确实不是普通人!这真正是智慧立命的好样子。

  人生在世,追求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不是财富,也不是地位。所以要知命,要能够顺应,‘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这才能真正幸福美满。

  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贵]是富贵,能够安于富贵。[贱]是贫贱,能够安于贫贱。贫富是从财富上说的,多财是[富],少财为[贫]。贵贱是从社会地位上说的,贵是地位高的,贱是地位低的。

  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生死自在]就把所有顺逆境界包括了。无论处顺境,处逆境,无不自在,正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得大自在,这是真正的人生,真正真实的幸福。没有大学问,没有真实的功夫做不到。由是可知惟有觉者才能安身立命。迷的人没有法子,天天胡作妄为,愈陷愈深。所以佛常常在经上说之为可怜悯者,真正可怜。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

  [俟]是等待。修身等待我们的命运改变、改造。改造命运并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得到的,是要有时间之累积。要勇猛精进,与自己的勤、惰,迷、悟有很大的关系。一定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还要勇猛精进,再假以时间,一定能得到效果。

  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

  [修]就是修正,[行]就是行为。思想、见解、造作,这些都属于行为。说了‘身’就包括心,包括语。身、语、意三业有过失,有恶意、有恶行,要把它改正过来。‘治’就是对治,要用方法对治。

  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觊觎]是非分希望善报、善果早一点来。这个心是妄心,这一念是障碍。古人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只要勤于耕耘,它自然有收获。何必要天天去求?这是把实修的方法教给我们。什么都不要求,只管断恶修善,到最后什么都得到了,不必求,样样都得到了。有求反而得到的有限,求一桩,就得一桩。多可惜?若不求就样样都得到了。为什么说不求样样都得到?因为你不求,样样都是性德显露,与性德相应,所以样样都得到。若有所求,则修德不与性德相应,故所得者有限。

  实在讲,了凡居士,他所得到的是修德,还不是性德。因为他还是有所求。先求功名,然后再求儿女。他有求,求一样就得一样。如果他一切希求的念头都没有,惟一修身积德,则他样样都圆满。他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他的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以后活到七十四岁。

  [觊觎]是非分的希望。要把一念非分希望的心除掉。[将迎]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攀缘,把攀缘的心也要去掉。[皆当斩绝之矣],把它断除,没有丝毫非分的希望。如理的希望就是我们的生活能过得很安稳,三餐吃得饱,睡得好,穿得暖,这就够了!衣食不缺,生活安稳,小房子住得很舒服,费用少,生活容易。

  一般人要求奢侈、豪华,讲求派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辛劳,这是得不偿失。自己纵然有能力、有福报,应当给大家共享,那你的福报就是积德,积百世之德,你的子子孙孙都享受不尽。所以有余福一定给大众去享受,这才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所以一定要有耐心,何必求福报提前的到来!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实学]是真实的学问。[直造先天之境],就是佛法讲的返本还源,也就是说自性流露。不是凡夫的境界。这里面有真乐,法喜充满,真正是离苦得乐。这是觉悟的人所求的。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计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这是教他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的修行方法,这叫[圆修圆证]。[华严]上讲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修一切修]。秘诀还是[无记无数,不令间断]。这就是常讲的不间断,不夹杂,这个功夫很重要。要不要计数?云谷禅师传给他不必计数,只要求不间断。古德有很多要求我们从记数下手,原因是什么?我们懈怠懒惰。所以每一天老老实实的定一个数字,一天念一万声,一定要念满一万,对治懈怠懒惰的毛病。不记数,有时候就忘掉。像了凡这样的人非常老实、认真,教这种人可以不必计数,计数反而是夹杂。他真学、真做、真精进,所以就教给他不间断、不夹杂。

  法门平等,无二无别,关键就是要一门深入。古人从读经下手的非常普遍。不管是念经还是念咒、持名,都要以清净心、平等心、恭敬心一直念下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受用。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计无数,不令间断]。[无心]两个字很重要,这两个字是关键的所在。[无心]就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袁了凡虽然和云谷禅师两个人在禅堂里三天三夜不起一个妄念,他没有到无心的程度。他只是一点信心把烦恼伏住,不是定功。他相信一切皆是命运,相信因果报应。

  所以云谷禅师教他更进一步,要修定。持准提咒是修定,妄想、执著没有了,真性就显露出来了。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法尔自然],就是净宗所讲的[一心不乱]。这是佛门里面修证的目标,也就是圆满真实的功夫。功夫到了,[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就是我们常讲[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一句佛号如此,念经也是如此。我们念[无量寿经],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用念经,一样达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可见得方法手段不相同,原则原理目标完全是相同的。到念头不动的时候,感应自然就现前了。

  所以做功夫,大致上分三个等级:上乘的功夫,理一心不乱;中等的功夫,事一心不乱;下等的功夫,功夫成片。修学一定从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晋级到理一心不乱。所以我们功夫达到第一个阶段时,不可中止,不要满足,一满足就不能提升了。

  功夫虽然成片,成片的上乘,已有生死自在的可能。想那一天走,就那一天走;想什么时候走,阿弥陀佛就什么时候来接引你。功夫成片的上乘都能到此境界。虽到这个境界,我们果得生死自在,最好还在世间多住几天,为什么?经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于西方世界修一百年,住在这个世界磨练磨练。第二个更大的意义是多劝几个人往生。我们自己去了很好,若是能带一批人去,那不是更好!所以就不妨把目标著重在帮助别人,在化他。自行化他,功德是圆满的,这样才能报答佛菩萨的深恩大德,帮助佛接引众生。有求必定有得,也就是灵验。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

  古人是跟我们现在不一样,有名,有字,有号。名是父母取的,决定不能改变。要是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这是大不孝。父母给你取的名,就是父母对你一生的期望。你把名字改掉,对于父母希望忽略了,这是真正的不孝。古时候名、字之外再用号。用号的,在社会上是比较有身分有地位了。

  古人成年之后,大众对他就不称名了,没有人再称他的名了,这是对他尊敬。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在没有行冠礼之前,大众皆可以称他的名。行了冠礼之后,表示他已成年了,如果称他的名就是对他不尊敬。那要怎样称呼呢?就是在行冠礼时,他的同辈,他的兄弟,他的同学、朋友,送他一个[字],从此以后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一生都是如此。纵然将来作官,朝廷上皇帝也称他的字,不称他的名。若称名,必是他犯法有罪了。他要被判刑罚罪。所以在称呼上的常识,不可不知道。

  若对他更恭敬,字也不称了,称他的号或是出生地名,他是某一地方生的。表示这个地方出了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人物。称地名是最恭敬的。譬如清朝的李鸿章,当时很受大众尊敬,名、字、号都不称,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是如此,到达最尊敬的时候,名、字、号都不称了,往往称寺庙地名。像我们称智者大师为天台大师。他居住在天台山。慈恩法师,是慈恩寺的窥基大师。最尊敬的称呼是称地名。

  了凡、学海,皆是他的号,这是很尊敬的称呼。他的名,终其生只有两个人称他,一个是父母。父母一生称你名,不称你的字。你的祖父母、伯叔都要称字,这是对你尊重客气。只有父母称名,除父母之外,另一个就是老师称名。所以老师、父母是一样的尊敬,父母之恩和老师之恩是同等的。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名,皇帝都不称名。但是对于长辈自己要称名,表示恭敬。对于平辈可以称字。这些称谓我们要晓得,不能搞错。佛门里面有内号、外号。内号就是法名,外号是字。还称名、称字。

  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从此而后。终日兢兢。便觉与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毁我。自能恬然容受。

  这一段是说他改过自新的决心和行持。首先他把别号改了,以前他的别号叫[学海],从这以后就改成[了凡]。[了]是明了,[凡]是凡俗。现在对于世俗之间的事情他都明了,也就是觉悟的意思。真正晓得命运是自己造的,自己可以改造。道理、方法他都懂得了,从此以后不会再走宿命论这条道路。命不是定的,决心改过之后,气象就不相同了。也就是日常生活的感触不一样了。他说从此终日能提高警觉。[兢兢]是警觉的状态,不像从前迷惑颠倒。

  以前是“悠悠放任”。悠悠放任是很随便的意思。就是过一天算一天。日子怎么过的?不晓得。没有理想,没有方向,俗话讲的醉生梦死。这样决定被命运拘束,不能创造自己光明的前途。

  改过之后,“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拿现在的话讲,改过自新的意识形态不一样,也就是说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转变过来了。从前的看法是命中注定的,还有什么转变的呢?没有法子了。现在晓得命运可以自己改造,这个观念转变过来了,比以前显示得更积极,更发奋,更乐观。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这一句非常重要。一般人所以不能改过自新,就是不晓得这个事实。为什么[无量寿经]念多了,真正体会到这种情形,会比袁了凡还要来得谨慎。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数绝对没有法子计算,拿我们现在全世界的电脑集合来计算,也算不出来。每一个人神通道力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我们一举一动,心里面起个念头,他们都知道。不要说做坏事,起个恶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西方世界的大众们没有一个不知道。能瞒过谁?

  这是讲独居无侣,人目所不见处,他也是规规矩矩,谨谨慎慎,不敢起一个恶念,这才真正做到了克己的功夫。我们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想成就自己的德行,如果还是自己欺骗自己,那怎么能成就呢?孔夫子说:[君子慎独]。[慎]是谨慎,[独]是独自一个人,独居也能决定不放逸,这叫真正做功夫。一般人懈怠、放任的习气太重了,就是随便惯了。在大众中比较谨慎收敛一点,人见不到的地方他就放逸了。

  为什么从前寺院丛林的修行,一定要住广单,不可以一个人住一个房间?一个人一间寮房是不可能有成就的。睡广单就是[依众靠众],十几个人睡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今天称为睡通铺,睡觉时也不能随便乱动。用这个方法,目的在使人不可以有丝毫放纵,这样来历练自己。现在的社会跟从前的社会不一样,每一个人都不愿意约束自己,一定要享受舒服。不错,这一生可以好好的享受。来生再到三途里慢慢去享受,道业不能成就。

  寺院里也有单独的房间,是专为年老的修行人而设的,他的行动不方便,大家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行动都要一致。年老的人,体力衰弱行动不便,才给他一间寮房。寺院里面身分地位比较高的,琐碎的事情多,像住持、当家师,什么事情都要过问,也要单独一个房间,便利于办事。

  所以真正修行,六和敬里的身和同住,绝对不是一个人一个房间。如果说是两三个人住一个房间不方便,我不愿意跟他住。有这种念头,念佛功夫成片绝对得不到。为什么呢?心不平等,心不清净,还有嫌弃,这怎么能成就?

  修行在那里修?就在这个地方修。在极不平等的环境里面修自己的清净心、平等心,这叫修行。不愿意跟人相处,这就是过失,就是毛病。了凡居士发现他自己的毛病,就要痛改前非,把毛病改过来。我们现在有这个毛病,不但不改,还要继续去培养,这怎么能成功呢?

  所以僧团里首先要求我们修学的就是六和敬;六和敬就是大众在一块共修基本的戒条。个人所遵守的就是[五戒十善]。在从前,寺院丛林里面以[沙弥律仪]做基础,十戒二十四门威仪。现在不要求那样的苛刻了,我们只要求五戒十善就够了。出家、在家都应当如此,规矩不能再降低了。团体生活就要求六和敬,把我们的毛病习气都修正过来,不讨厌别人,不怨憎别人。[遇人憎我毁我]。[毁]是毁谤。不会跟他计较,不会把他放在心上,[自能恬然容受]。[恬]是安然。由此可知,他的心境相当平静,不像从前心浮气躁,一点点委曲都受不得,现在可以受委曲了。这就是看到他修行的功夫在增长,这就是效果。所以一个修道的人,一个真正学佛的人,要学著跟任何人都能相处。跟佛菩萨能相处,跟妖魔鬼怪也能相处,在任何境界里,都是怡然自得。

  我们看[六祖坛经],六祖大师在黄梅证的果位我们不晓得,但最低限度也应该是圆教初住菩萨,只会比这个更高,不会比这个更低。他是明心见性的人,初住以上的菩萨。这还得了!他去伺候那些打猎的人。打猎,天天杀生造恶。他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还要替那些猎人烧饭,伺候这些猎人。猎人是他的主人,他是猎人队里的仆人。猎人要吃肉,他也要伺候。不是短时间,是十五年!我们能忍受得了吗?他在那个环境里怡然自得,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十五年是六祖真正的修行。他在黄梅是开悟了,悟后起修。他在一切顺境、逆境里面修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没有别的,就是修这三样。

  我们今天与人相处,是不是在顺、逆境界里面,物质环境、人事环境里修清净心?如果不是修清净心,就没有修行,与自己一点利益都得不到。那不是学佛,那是搞佛学。每天在文字纸堆里去钻,也能说得天花乱坠,烦恼天天增加,将来的前途依旧是往生三途六道。这就错了!真正修行人绝不执著文字,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他求的是心地清净,心地平等。清净心,平等心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他所求的是明心见性。

  我们念佛人也是这个目标,我们求功夫成片。成片就是心地清净平等,平等就是一片,清净就是一片,心里面没有界限。换句话说,还有分别执著就不能成片。一有界限,就不能成片。离开一切分别执著,功夫才可以成片,这叫真正修行。他有了这样的功夫,功夫并不很深,稍稍上轨道了,感应就现前。

  到明年。礼部考科举。

  明、清的礼部相当于现代的教育部。是国家举办的考试,相当于现代的高普考。现代中国的高、普考是考试院负责的。从前考试跟教育都是礼部掌管,礼部的职权相当于现在教育部跟考选部。

  孔先生算该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验。而秋闱中式矣。

  他命里注定的是第三名,现在跟命里就不一样了。这是他行善积德,他的名位从第三名提高到第一名,他考到第一名。[其言不验]。这就跟定命不一样了,这就是变数。他尝到了,确实有变数,而不是定数。[而秋闱中式矣],古时候大考都定在秋天。[闱]是闱场、考场。他考中了,就是考中了举人。了凡先生的命里,只有中秀才的份。因为命里讲,他没有科第,他只有中秀才的份,科第最高的是进士。以后他发愿求中进士,也被他求到了,那是他命里没有的,才是求到的。

  然行义未纯。检身多误。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以过折功。日常虚度。

  这段所叙述的几桩事,都值得我们参考,值得我们效法。

  [行义未纯]。[义]是道义,或者说得更浅一点就是义务。帮助别人,不要求报酬的,这是义务。儒家教我们的五伦十义。由此可知,行义是性德。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护教导是义务。儿女对于父母孝顺也是义务。兄友弟恭,乃至于朋友有信,与朋友信实,这是义务。义务就是应当这样做的,应该做的。人与人之间应该要互爱,应该要互敬互助。了凡居士懂得,虽然是做,做得不纯,里面掺杂个人利害。我去帮助他,对我自己不利,这一考虑就不纯了,也不能够尽心尽力去帮助别人。这是自己反省,虽然做,做得不够。

  [检身多误]。[检]是检点,反省自己的毛病,过失还是很多。下面举几个明显的例子。或者是[见善而行之不勇]。儒家所讲成人之美。美就是善。我们遇到了人家做好事要帮助,要成就他。为什么?一件善事对于整个社会、乡里都有好处。譬如道路坏了,这人要发心修补。我们见到了,就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把这件善事做好,便利于大众。类似这种对于社会有利益、对大家有利益、有帮助的事情,我们都要帮助他。了凡先生也能够随喜去做,但是做得不够勇猛。也就是说没有尽心尽力,稍稍的随喜一点。这就是反省自己的过失。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别人有苦难,要去帮助他。我应不应该帮助他?如果在今天的社会,求帮助的人很多,我们常常遇到。而且求帮助的人当中,有很多是来欺骗的,是来骗钱的。骗了之后他到外面去吃喝嫖赌,那就有罪过了。所以行善的确不容易,行善真正要有智慧,要有慈悲。智慧能明察,能判断,应不应该做;慈悲是真正的动力。确实他有苦难,我们一定要尽心尽力去帮助他。如他用欺骗的手段,我们一眼看穿,我们要教导他。如果他并不是很衰老,也并不是有病,身体健康强壮,应该教导他从事正当的行业,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讨生活。应该劝导他,教导他。[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所以改过自新不是蹴然成就的,是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不断去改。初期这些现象,决定是免不了的。身虽然善,能够合于礼法,但是口里面的言语还会有过失,口不择言,这是习气。自古以来,所谓言语是祸福之门,不能不谨慎。

  孔夫子教学的四科:第一个科目是德行。德行是做人的根本,今天讲教育中的德育。现在这个社会德育没有了,不讲求了。第二个科目就是[言语]。孔夫子多么著重言语。说话要有分寸,说话不能伤人。言语伤人,是不知不觉的,人家怀恨在心。将来的报复是没有办法预料的。往往许多的怨仇误会都是从这儿来的。这个事情麻烦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所以不可不谨慎。少言就寡过,何必多说话呢?人家不会把你当哑巴。

  尤其修行人求心地清净,自行化他,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了。人家给

  我们讲再多的话,我们一句也不要答覆他:[阿弥陀佛]!他再讲。[阿弥陀佛]!听个几句[阿弥陀佛],听完之后,他讲什么我不晓得,我们就念[阿弥陀佛]!我们把这句[阿弥陀佛]给他,他讲的那些东西我没听进去。这样好!所以言语少好。袁了凡是有言语多的毛病。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就是清醒时能注意自己的言行,很守规矩,很如法。他喜欢喝酒,酒喝醉了,就又放逸了,毛病就出来了。酒是佛法的大戒,五戒里有酒戒。但是诸位要晓得,佛为什么要戒酒?就是酒醉后乱性。如果我们饮酒不至于醉,酒有开缘,可以喝的。但决定不能喝醉。戒律讲得很严格,是滴酒不沾。为什么?怕我们止不住,感情用事,没有理智,一杯接著一杯。那可麻烦大了,那决定是破戒。

  从前我在台中求学,李老师讲[礼记]。[礼记]的注解是郑康成注的。郑玄是东汉大儒,是马融的学生。马融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问家。但是马融的心量不大,学生成就若是超过他,他心里很不是味道。郑玄的成就超过老师,青出于蓝。老师不甘心,想派刺客把他杀死。所以他离去时,马融带著学生到十里长亭送行。实在是不怀好意,令同学们每人敬酒三杯,郑玄喝了三百杯[三百杯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希望把他灌醉,在路上好下手。那里晓得郑康成的酒量很大,三百杯喝下去,小小的礼节都不失。李老师说,如果人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用制定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制定这条酒戒?我们要了解制戒的意义。学佛的同学如果在烹调时用作料酒,是不会醉人的,调味是可以的。如果年岁大体力衰,他血液循环慢,酒可以帮助血液循环,每餐饭喝一杯酒,这也是可以的,这是开缘。不是破戒。

  同样道理,佛门忌五辛。五辛里,尤其是大蒜。五辛是大蒜、葱、荞头[大陆叫小蒜]、韭菜、洋葱[兴渠]。佛为什么禁止我们吃呢?[楞严经]上说得很好,修行最重要的是清净心。功夫不到家,饮食会影响心理生理。功夫到家,心理作得主宰,境随心转,那就事事无碍。如果还是心随境转,这是有障碍。佛跟我们说:[五辛]生吃助长肝火,容易发脾气;熟吃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所以佛制禁食都有道理的。换句话说,不管生吃、熟吃它都增长烦恼,所以禁止。

  有一些在家同修说,五辛不能吃,我们对吃素的兴趣都没有了。若当佐料配菜不起作用。炒一盘菜里面加一两个大蒜,是起不了作用。要明白佛制禁食的用意。所以要明理。佛法是很讲道理的,这才晓得佛法是活用的。合情、合理、合法,通人情、通道理的。

  受了戒也有开缘,你才能度很多人,自己也欢欢喜喜的跟大众在一起。所以在某一个场合里,有智慧观察,通权达变,要利用机会。因为他们能闻到佛法是很难得的,我们在饮食之间就把佛法的大道理告诉他,他听听也种了善根。所以这是机会教育。

\

  [以过折功,日常虚度]。[功]与[过]两相比较,每天的过多功少,没进步!光阴空过了。

  自己巳岁发愿。直至己卯岁。历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庚辰南还。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

  己巳(隆庆三年公元一五六七)至己卯(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经历十一年,许求取科举、科第之愿,要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时方从李渐庵入关,未及回向]。这是因为他在外面服务,曾经一度在李渐庵的军中办事,任参谋一样的职务,跟著军队到处行军,没有机会回向。[庚辰南还],第二年才有机会。[始请性空、慧空诸上人,就东塔禅堂回向]。这就是他己巳年所许的愿圆满了,真正做到了最后回向。因为他许愿时自己写了疏文,表示要认真改过自新,积功累德。现在他修积的功德,三千善事做圆满了,回向报恩,他的愿求也果然是得到了。

  遂起求子愿。亦许行三千善事。辛巳生男天启。

  他命里没有儿子,要想发愿求得儿子。真正是他修来的,他求到了,求有益于得也。[辛巳、生男天启]。他许愿行三千善事,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他就生了儿子。因为他发这个愿,第二年就生了儿子,天启是他的大儿子。所以真正发愿,一发愿就有感应。当然三千善事他一定会兑现的。虽然还没有修完,儿子已经得到了。跟前面一样。前面礼部考试,他三千善事还没有圆满时,他居然考中第一名。命里注定是第三,他考中第一名。这是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余行一事。随以笔记。汝母不能书。每行一事。辄用鹅毛管。印一朱圈于历日之上。

  每天行善,做一桩好事他就记下来。夫妻两个都行善。他太太不认识字,不能记。就用鹅毛管蘸著印泥,家里用的日历本子,每一天做一桩好事,印一个红圈。

  或施食贫人。或买放生命。

  这是举两个例子。[或买放生命],这就是放生。今天我们发心放生,要记住不要受骗。发心放生的人很多,都到鸟兽公司去买。他们是专门捕捉来给你放生的,你不放生他就不捕捉了。你愈放得多,他拼命去捕。这不是放生,是害生,这是决定错误的。不但没有功德,还有过失,是有罪过。

  所以佛教讲放生,是在日常生活中,买菜时偶然看见的。不要故意去找,故意去找就是攀缘。偶然之间发现了,这个动物活活泼泼,判断他可以活命,买下来放生,一定能活下去的。看到虽然是活的,买去放生他也活不成,就不必了,不如拿这个钱做其他的功德。所以一定要有智慧,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们宣扬吃素,劝人不杀生,劝人爱护动物,都是放生修学的意义。不一定要买动物去放才叫放生,那就搞错了。像丰子恺的[护生画集],能多印多流通。他画得很好,里面题的词,内容也非常的好。但是他里面的题词多半是用文言文,如果能发心把它改写成白话文,再把画面改成彩色,再标上注音符号。多印给中、小学生,让他们从小培养爱护动物的观念,这就真正能收到放生的效果。所以要多方面去著眼,广泛去修学,不能死在一句话里面。须知[放生]二字含义很广很深。布施则有财、法、无畏多种,义实深广不可思议。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了凡先生夫妇断恶修善,显然比过去进步多了。在过去一天难得做一件好事,好几天才做一桩,所以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完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年三千六百五十天,可见得一天做一件善事,还有六百天没有做善事。现在一天居然做了十几桩善事,比从前是大有进步了。想到改过自新,断恶修善,真正不容易。你看了凡夫妇的确有毅力、有耐心。看他们这样努力,就晓得精进不懈的修善不容易。要是没有毅力,没有决心,毛病习气不容易断除。这就是讲菩提道上何以进的少、退的多,就是这个道理。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数已满。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授宝坻知县。

  到癸未(发愿的时候是庚辰一五八O年,从庚辰到癸未一五八三年共四年),四年三千善就圆满了。前面三千善事十一年才圆满。第二次发的愿四年就圆满了。“复请性空辈,就家庭回向”,请法师们到自己家里的佛堂来做回向。

  [九月十三日,复起求中进士愿,许行善事一万条]。他命里没有进士,所以现在要求中进士。命里面没有儿子,他得了儿子,这是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求得来的。命里没有进士的学位,他能得到的话,这也是一个变数。云谷禅师教给他的完全兑现了,有了灵验。那么他许愿行善事一万条。[丙戌登第]。从癸未年的九月十三日起发的愿,到丙戌(万历十四年公元一五八六)只有三年。他果然中了进士。登第就是进士及第。命里没有的,他又得到了。

  [授宝坻知县],朝廷分发他去做宝坻县的知县。这也是他命里没有的。他命里讲的,是到四川一个县做县长,命里没有说在京城附近。宝坻是京畿附近,当时的首都是在北京。宝坻县距北京很近,在北京的东南方,现在属于河北省。

  余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坐堂。家人携付门役。置案上。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这是他做了官之后,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公务,替老百姓造福。县市长是朝廷选的,不是老百姓选举的。这个县市长好!他确实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从做了县长开始,他每天准备一本册子,空白的本子,名‘治心编’。这是对治心里、检点起心动念善恶的记事本。

  [晨起坐堂],每日处理公务,审问案子。因为从前的知县就相当于现在的县长,不但要管理县的行政,而且还要管县的司法。就是县里最高的司法官,案件都需要他来审察。不像现在行政、司法都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处理。从前县市长还要管司法,管审案,这叫坐堂。

  [家人],家里的佣人。这本册子都随身携带。

  [门役]是县政府里的当差。门役就将这一册记事本放在他办公桌上。他每天做的善事,做的恶事,大小事都登记其中。因为他许愿要做一万条善事,所以小善、大善都要登记,看看到什么时候这一万条善事才能圆满。晚上他还要设香案。就是在庭院里摆一个香案,把今天一天所做的事情向天帝鬼神报告,不敢隐瞒在心里。

  [彷效赵阅道焚香告帝]。古人有这种做法。彷效古人的做法,使得自己真正忏悔,身心清净,丝毫不敢隐瞒。这是佛家所讲的[发露忏悔]。

  汝母见所行不多。则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为善。故三千之数得完。今许一万。衙中无事可行。何时得圆满乎。

  从前没做官,工作不会太忙,所以太太帮助做善事容易。现在做了官了,住在官府里面,等于现在的公家宿舍。从前做官的住家与老百姓是不接触的,尤其是眷属,和外面不接触,家人无法帮助他行善。想一想,所许的一万条善事要到那一年才能圆满呢?这是使他太太发愁担忧的。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余言善事难完之故。神曰。只减粮一节。万行俱完矣。

  他白天动这个念头,晚上就有感应。晚上做梦,梦到一位神人,他就跟神明说:[我许的一万条善事,在公务当中修积善事,反而不及从前便利,这一万条善事很难圆满]。神就告诉他:[你在政务里面所做的减粮这件事情,你的一万条善事都做圆满了]。他的确做了这桩好事。

  盖宝坻之田。每亩二分三厘七毫。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

  他做了县长之后就把田租减少了。前一任知县时,收租是按照每亩田收二分三厘七毫这个数字来收租的。[余为区处,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颇惊疑]。神怎么知道我减租?想想真的有这一桩事。他减租税的幅度很大,所以全县的农民都得到他的好处。这一个县何只一万农民得到他的好处,一万件好事不就做圆满了吗?所以他自己也怀疑,怀疑两桩事情,第一我做事情神怎么会知道了?第二、做这一桩事情会有这么多这么大的功德吗?所以诸位要晓得,俗语常讲,公门好积德。一般人修大福德没有机会。袁了凡要没有做县长的机会,他想做一万条善事那要做多少年!今天他有这个机会,能够利益万民,一桩善事就抵得一万桩善事。

  公门里积德是容易,造罪也容易。一个政策不便利于老百姓,对老百姓有损害的,一桩事就是一万条罪过。祸福确实是在一念之间。地位愈高,祸福造作的范围就愈广泛。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政策,一个善行与全国老百姓有帮助,那就行了千千万万条的善事。一个政策有害于老百姓的,那他就做了亿万条的恶事。一般人没有这个机缘,不在位,行善、造恶都很有限,都不太大。得到这个地位,有这个机会,造恶、造善都不能不谨慎。行善,前途绝对光明;造恶,必堕三途苦报。为什么呢?他所造作的都比一般人来得深广。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适幻余禅师自五台来。余以梦告之。且问此事宜信否。师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他刚刚做了这个梦不久,恰巧碰到从五台山来的幻余禅师,了凡就把这件事情向他请教,并且问他这个事情能不能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回事情,那实在是好,所许的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如果不能相信,这一万条善事得慢慢去做。法师就告诉他,“善心真切”,确实是“一行可当万善”。

  这道理在[华严经]上,所谓[一修一切修],这是华严事事无碍的修学。为什么说一修可以一切修呢?如果这一修是见性的话,那就一切修了;这一修没有见性,那一等于一,一不等于二。如果一修要见性的话,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

  什么是心性?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来说。净宗讲的清净心,心清净没有一样不是,何止万善。一句[阿弥陀佛]称为万德洪名。我们逐渐明了事实真相,才觉得蕅益大师的话很有道理,他告诉我们,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包含在里面,万行都在其中。他说:[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前一句是把教下都包括了;这一句[千七百公案],是禅宗也包括了。宗门教下,都在这句佛号里面。又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持戒也在里面了。持戒就是守法,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什么法门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许多人不懂得,修到心地清净,那就是佛门讲的法门无量,都圆满了,圆修圆证。多少人尚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好处。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诸佛菩萨、天地鬼神没有不知道的。这一念从真性里生出来,特别著重在真心。真心没有界限,真心没有边际。行再微小的一桩善事,与真心相应,再小的善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了凡还没到这个境界,了凡只是在事相上利益了一县内的老百姓。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这是理。[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这理论了凡先生还不会,他的万善圆满是在事上修的。如果从性上修,就是真心上修,那一善是尽虚空遍法界,不只万善。纵然是我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丐,布施他一块钱,这一块钱的功德称性。为什么?因为当时你没有人、我的分别,没有分别他是乞丐,我是能布施的人,能所双忘,三轮体空。一块钱的布施功德是尽虚空、遍法界,因为是性德的显露。今天布施千万亿万,不如真心人布施一块钱的功德大。为什么?你布施千万、亿万是从意识心上布施的。意识心是有分别、有执著、有界限的,你突破不了这个界限。真心人一块钱虽少,他没有分别、执著,没有界限,就和虚空法界完全相等。这是不一样!所以诸佛菩萨修功德,我们没有法子跟他比,原因是用心不一样。境随心转,我们的心量很狭小,修再大的福德,分别执著的界限画在那里出不去;菩萨、阿罗汉边界没有了,所以他的一点点善事就是无量无边的扩展出去了,达到尽虚空,遍法界。头一句讲的是理,我们要晓得这道理。念念功德圆满,圆遍法界,遍满十方。这个意境就不是凡夫所能想像得到的。了凡先生是从事上修的,事上修便利于万民。

  吾即捐俸银。请其就五台山斋僧一万而回向之。

  很难得,他立刻就能够将自己的俸禄捐献出来到五台山去斋僧,供万人大斋。常讲千僧斋,他要打万僧斋。满他这一万条善事的大愿。[斋僧]就是请出家人吃饭。明、清时代,四大名山出家众经常都有几万人。五台山一万人是少的,人数最多的是普陀山。普陀山住众大约三、四万人。在明清佛法相当兴盛时,峨嵋、九华大约有一万多人。所以他到那里去斋僧。

  [足见其人当机立断慷慨布施。无丝毫牵强吝情处。宜其受福无量也]。[宜]是应该。这样慷慨大方布施,没有一丝毫怀疑,没有一丝毫吝啬,自己所有的马上能够拿出去。了凡先生是个清官,不贪污。清官俸禄能有几何?这次请客,请一万人吃饭,大概把他那一点俸禄积蓄的钱全部都拿出来了。他出身清寒,尤其相信因果报应,决定不敢取一分非法之财。所以这是很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一般人虽做好事总是抽出几分之几。有一百块钱,拿出一块钱做好事就觉得很满意了。不像袁先生,全都拿出来,这是很难得的。

  孔公算予五十三岁有厄。

  就是五十三岁寿命到了。而且算得很准确,是八月十三日丑时,算得那么清楚。这一年有灾难,这一年过不去。

  余未尝祈寿。是岁竟无恙。今六十九矣。

  他写这篇文章是六十九岁。五十三岁那一年他没有求长寿,那一年也过来了,也没有什么灾难。没有求长寿,寿命延长了。由此可知,世间法里最大的就是生死大事,也就是寿命。连寿命都可以求得,何况其他的呢?功名、富贵、儿女,没有寿命难求,寿命都可以求得到,那么其他没有一样是求不到的。这个‘求’要如理如法的求,要从至心上求,从自己心地上求,没有一样求不到的。如果撇开了心地,从外面去求,那就是前面云谷禅师所说的‘内外双失’。所以佛门讲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中国世俗所讲的是求福、求寿、求儿孙。多福、多寿、多男女,多儿孙,世间人求这个确实求得到,没有求不到的。我们知道了凡确实是添福、延寿、添丁,完全是超出他命里的常数。这是他一生修得的,不是命里注定的。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

  [书]是[书经],五经里的一部书。[书经]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记载上古时代的典章制度。

  这两句话,[文见商书([商]是商朝)咸有一德篇],[商书]里面的一篇。[天]是讲天命,也就是我们讲的定命。我们命运被人算定了,落在数量里。[谌]就是信的意思,天命难信。也就是常数是有的,但很难相信。为什么?它有变化。虽是一个常数,但它天天都有加减乘除。了凡居士断恶修善,恶的天天减少,善的渐渐在增加。做了知县,减粮这一节,这是乘法不是加法。这一乘,一万条善事没几天就做完了,圆满了。这就不是一一相加,是乘法。如果造大恶,那一下就除掉,不是一桩一桩减。所以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有加减乘除。这就是很大变数,常数有,变数就难信。常数决定是有,不是呆板的,是会变的。

  [命靡常],注解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太上感应篇]明白的告诉我们,祸福都是自己行业感得的果报。

  又云。惟命不于常。

  这也是[书经]上一句话。[周书康诰篇]里所说的,也是说天命无常。告诉我们修德的重要,变数胜于常数。

  皆非诳语。

\

  古圣先贤这些教训都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尊称为经典。经典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讲的真理,绝对是真实,不会改变的。这些教训应用在现代,还是真实的。若不信,凭著自己的意思,胡作妄为,只有增加过失。眼前纵然得到一点好处,何况所得到的,定是命中有的,若不知修德,所得也保不住。不但财富不能常保,寿命都靠不住。命都保不住了,财富再多又有什么用!这个社会随时都有灾难,随时都可以把命丢掉。你想想看,其他的还有什么意义,纵然得到了也没有意义。[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好,一个人在临命终时什么都带不去。你的家亲眷属,你的地位,你的威势,你的财富,没有一样你能够带得去的。能够带得去的是十大愿王。愿王常随不舍,引导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佛门也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这是很重要警语。既然晓得业随身,业会随著我们走的,我们就应该要努力修善因,不要带著恶业走。带恶业,我们就由恶业引导堕三恶道;善业引导生三善道;念佛的净业引导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比较比较,衡量衡量,我们就清楚了这一生中,应该要做些什么。所以眼光要看远一点,要看大一点,不要在眼前斤斤计较,不要计较这一生的得失。这一生时光非常短促,如果我们能在这一生中多做一点好事,多利益一切众生,这个功德大。

  古圣先贤的话,我们读了要能够相信,能接受,依教奉行,所得的功德利益是自己受用不尽的。你不相信,你认为那是神话,靠不住,那是自己的业障。无比殊胜的因缘,就当面错过了。

  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

  这是了凡先生真正觉悟的话。大圣大贤有真实的智慧,把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佛、菩萨是圣人当中的圣人。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这是讲常数。以前孔先生跟他算命是世俗之论。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是圣贤之言。晓得这个道理,你还需要去算命吗?还去看相,看风水吗?不要了!相信圣贤之言,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开拓美好的前途。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

  了凡先生的命是被人算定了。他的儿子没有给人算过,不知道他的定命是如何,实在讲也不需要算了。[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以下这一段开示,非常重要,是他教导儿子:你命里将来是大富大贵,达官显要,也要常作落寞的想法。落寞即是不得志。为什么要作此想?是以后纵然发达了,人谦虚,能够礼让,不会以富贵对别人起一种骄慢的念头。自己能谦虚,这是培养自己真实的福德。

  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

  样样事都很顺利时,也常常想著遇到许多的困难。就是在顺利当中,还是要谨慎,还是要小心,不敢大意。诸葛亮一生成功就是在此,诸葛一生做事小心谨慎。

  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

  眼前衣食不缺乏,相当的丰富,可是一定要知道节俭。如果在贫困时能常常守住这一点,德行、善行都能够增长。中国历史上范仲淹就是如此。范仲淹出身非常清寒,年轻时念书没有东西吃。在寺庙里念书,每一天煮一锅粥(我们现在称稀饭),把粥划成四格,每餐吃一块,过这样贫困的生活。到以后发达了,做了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的生活方式还是保持从前穷秀才的生活,没有改变多少,只是小幅度的调整。他收入多,就想到很多贫苦的人。把他的收入救济那些贫苦的人。看他的传记,得知他曾养活三百多家。一个人的收入养活了三百多家,你就晓得三百多家也只能糊口而已,都过很贫穷的生活。如果过得很富裕,他那有能力养活三百多家。这是我们中国人中的大贤。印光大师赞叹,孔夫子之后就是他。他的子子孙孙一直到民国初年都不衰,这是他培育百世之德,才有百世的子孙保之,范仲淹是此中一个。中国第一个是孔夫子,第二个是范仲淹。范家八百年不衰,都是积德积得厚,真正修行,真做!能够把自己的福报分给别人去享受,这是大福报。福报不要享尽了,分给别人享,后福就无穷了。一直到民国初年时,范家的子孙都能守住家风,都很好,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有大德的人家不多。

  印祖在[文钞]里说还有一个人,清初的一位叶状元,这个人一直到满清末年时,他的家业三百年不衰。由此可知,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才是人生第一大事。

  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

  俗话讲受宠若惊。别人爱护我们是好,但是我们要自己想一想,我们有什么地方值得人爱护,值得人敬仰?唯恐自己的德能不够。这样想法是好。时时能回头,进德修业,不负众望。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些都足以戒除贡高我慢。慢是很大的烦恼,贪、嗔、痴、慢。傲慢与贪、嗔、痴有连带的关系,他从这里著眼下手,确实是断烦恼的好方法。断尽烦恼,性德才能够显露。这是真正修德有功。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这以下的文字是这一章的总结,非常重要!立命的关键就在此。我们心里思的什么,想的什么,这是进德修善的典范。中国过去的教育,说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教你常常想:[远]要如何荣宗耀祖,[扬]是显扬祖宗之德。自己在社会上,道德、学问、事业能为社会大众所尊重,是祖先之光荣。今天社会努力精进的动力是什么?是名利。大家拼命去做,为什么?钱财在那里鼓励,在那里推动。如果没有钱财,谁肯去做?大家都不愿去做了。从前人努力,勤奋工作,他的动力是孝道,他想到祖宗,想到父母。我一定要努力修善积德,使我的父母有面子,我的祖宗很光荣。这个动力比名利高尚得多。这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道统,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于祖宗的祭祀,祠堂的建立,都非常重视,这是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人能够孝亲,能够不忘本,自然能够心正行正,不会做坏事。

  [近思盖父母之愆]。[愆]是过失。儿子孝顺,儿子对社会有贡献,父母纵然有一点小的过失,社会人士也会把它忘掉。父母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大众都赞叹他父母了。这是孝子。

  [上思报国之恩]。国家对人民有君亲师的使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国民应为国家尽忠。

  [下思造家之福]。家是家庭。不像现在的小家庭,从前的家是家族,内外眷属、是一个大的家族。为子弟的要常思造整个家族之福,不是一个小家庭之福。所以一人有福,一个家族皆能享受。

  [外思济人之急]。从社会来著想,要尽心尽力替社会服务,为社会大众造福。在今日社会,最急者无过于伦理道德教育之复兴与发扬光大。

  [内思闲己之邪]。[闲]是防止,防止自己的过失。[邪]就是邪知邪见。我们今天讲的妄想要知道防止。绝对不可有非分之想,起心动念都要知道本分。人人都能知道本分,能够守住本分,社会祥和,天下太平。[孟子]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是本分。守本分就是要尽义务。儒家所讲的本,是指五伦十义,就是要尽到我们在社会、在人生应该尽到的义务。应当做到的这些事情要认真去做,要努力去做,为社会、为家庭造福。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日日知非]就是觉悟。佛家所说的开悟:始觉、本觉、究竟觉。始觉就是日日知非。始是开始,是天天开始。所以始觉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是始觉。天天发现自己的过失,自己的毛病,发现了就改。这叫真正的修行,修正自己的见解、思想、行为。日日去改过。这就是大圣大贤的真实修功。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

  我们要想改造命运,想离苦得乐,这几句话是关键,是锁钥,非常重要。一般人一生当中不能成圣成贤,修行得不到一个结果,毛病就犯在此地。天天知道自己的过失,就是天天始觉。一发现就把它改正过来,这叫功夫。真的改过,这是功夫得力。不必多,一天真的能知一过改一过失,三年之后你不是圣人就是贤人,这一点都不假。一天改一条过失,一个念佛人三年之后,不是上品往生,也是中上品往生。这是修学成佛作祖!你肯不肯认真去做。一天一条过失都没有发现,这是迷惑颠倒。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无过可改,那有进步?不进则退,自然堕落。“安于自是”,自以为是,是最可怕的生活。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这是真的,聪明才智的人很多。[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因循]是放逸、懒散、偷安,日子得过且过,我们常讲混日子。这样一天天混下去了,这样过生活,就是定命。你命里面注定的怎么生、怎么死,死了以后要到那一道去,全按著定数去安排。这就是云谷禅师讲的凡俗之人、庸俗之人,完全照著命运去走,也是佛在经里所讲可怜悯者。这一段他教给他儿子,确实是世出世间修学用功,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了凡先生将云谷禅师教他改造命运的理论与方法,写出来传授给他的儿子,希望他也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了凡先生依此修学,得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对云谷禅师所说的理论与方法深信不疑。

  [至精至邃]。[精]是精华、精纯、精彩到了极处。[邃]是深远,真实决定正确。

  [熟玩而勉行之]。[熟玩]就是把它读熟深思,细细去体会,就是熟玩。常常思惟,常常去想,你会得到其中的法味。然后把它变成自己的行为,努力去做!

  [勿自旷也]。[旷]是光阴空过。不可虚度这一生。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

任人唯亲成语名称任人唯亲成语拼音rèn rén wéi qīn成...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

仰屋窃叹成语名称仰屋窃叹成语拼音yǎng wū qiè tàn成...

最新文章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古诗原...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

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也。...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

愁无限,消瘦尽,有谁知?闲教玉笼鹦鹉念郎诗。古...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

愚之患,在必自用。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愚之患,在...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

愁烦中具潇洒襟怀,满抱皆春风和气;暗昧处见光明...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

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清...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古诗原文[挑错/...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